中国企业如何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颠覆

专家们一直在争论中国企业是否真的具有颠覆性。对西方的某些行业而言,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可笑。例如,美国的纺织和服装行业会告诉你,那些因为中国的竞争而倒闭的公司工厂就是血淋淋的证据。美国与欧洲的金属工业、以及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也会随声附和,表示深有同感。

但是,尽管这些行业亲身经历了各种艰难痛苦,它们得出的结论却是错的。中国的纺织、服装、电器、五金以及太阳能和风能企业根本没有进行颠覆,相反,它们的所作所为与当初进入此类行业时行业中就早已存在的做法并无二致。它们仅仅靠提供更便宜的价格,便削弱了西方竞争者。它们是取代者,而不是颠覆者。

无论取代(在现有市场主导者的地盘上超越它们)和颠覆(改变大局)所造成的痛苦是多么的相似,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般而言,应对取代比对抗颠覆更容易。

虽然迄今为止,中国的企业更多的是取代者,而不是颠覆者,但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尽管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研发投资国,但还算不上是技术创新强国;不过,中国的企业已经摸索出一些门路,利用工艺流程、商业模式和客户体验方面的创新,来实现其颠覆性的优势。小米手机在硬件方面不具技术颠覆性,但在客户体验方面却极具革命性; 如今客户都非常期待和欣赏他们每周的操作系统更新。就技术层面而言,腾讯公司的微信可能看起来像WhatsApp的山寨货,但它给用户提供的很多功能是很多其它信息应用所不具备的。这就是真正的颠覆(尽管迄今为止微信在中国以外的地区还不是特别成功)。海尔的组织创新使其得以加速在市场上推广旗下的天尊高级家用暖气/空调/空气净化器 — 在变化缓慢的行业,这可是具有潜在颠覆性的优势。

我们西方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资本就是精通业务流程、通晓战略、以客户为中心,且对中国的竞争对手形成了只会依靠低价的刻板印象。其结果就是我们错过了中国从取代者到颠覆者的转变。如今中国的企业远比我们鼓吹的更具颠覆性, 而我们的中国竞争对手在未来也会更强大 。

但这并不是说中国未来的路将会一帆风顺。中国必须克服的主要障碍在于创业进取精神不足。上个月我们与昆山的不同年龄层级的公共领域和私营领域企业家进行了交流, 他们一致认为同辈的中国企业家目光太短浅,无法带来真正颠覆性的变化;而中国冗赘的国有企业则变化太慢。从动画媒体到应用医学研究,中国不同行业的企业家认为中国对国内标准的坚持导致创新成果不显著,而且教育系统无法支撑相应的人才发展。一家大型跨国(中美)制药公司的前区域总裁指出,相较于“为世界制造”, “为中国制造”往往比追求真正的颠覆性变化更容易、更便宜、更有利可图;一家在中国市场运营的国际医药创投基金的中国区主管也认同这一观点。这种对“为中国制造”的强调也让一位“海归”北大讲席教授忿怒,他指出,一些年轻的海归中国科学家在回避新的挑战,宁愿“继续他们导师的工作” 。

尽管如此,有足够多的迹象表明商业模式的颠覆在中国渐渐显现;不难想象,不久我们可能会进入一个双速变化的时期。第一个是越来越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以其低价优势继续取代西方的企业。第二个是在新兴企业家的驱动下,中国经济中不太为人所知的领域偶尔会出现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创新。

这给西方的公司带来了新的挑战。取代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来应对:从过程改进到政府贸易行动;而且成本优势往往只能暂时增加竞争力,但颠覆则是更深刻的挑战。它要求现有的公司进行真正的转型 — 而这一点则是出了名的难以实现。

关于作者

比尔·菲舍尔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创新管理学教授。他曾任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的行政校长和教务长,并参与合著《颠覆巨人》,研究海尔对经营模式和组织文化的整改创新。

丹尼斯·西蒙是昆山杜克大学的常务副校长。他与曹聪合著了《中国科技崛起的优势》,主要研究中国的高端人才的供应、需求和利用。

Phone

+86-512-36657256

Email

Address

No. 8 Duke Avenue, Kunshan, Jiangsu, China, 215316